天文学神秘而美丽,自古以来有很多的人都想要了解宇宙的奥妙。那么大家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吗?他们的成就有哪些?
所以,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,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天文学家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注: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,仅供参考,不喜勿喷。
十、徐光启(1562年-1633年),字子先,号玄扈,谥文定,上海人,万历进士,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、内阁次辅。
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《崇祯历书》的编译。
编制历法,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件关系民生的大事,它“授民以时”,因此在历代王朝都受到很大的重视。由于中国古代历法大都主张以实测为基础,在立法编制上很重视与数学计算的关系,因此中国古代历法还是比较精确的。但是到了明末,由于各种原因,历法开始明显地呈现出落后的现象。
展开剩余92%明代施行的《大统历》,从内容上说实际只是元代《授时历》的继续,时间一长,就出现严重不准的状况。从成化年间起就开始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,但建议者轻则遭到拒绝,重则被治罪,理由是“占法未可轻变”、“祖制不可改”。直到崇祯二年徐光启以精密的西法推算出五月的朔日食,礼部才意识到旧历的不准,于是奏请开设历局,改历工作才被通行,并命徐光启督修历法,但后来由于清朝的侵入而被搁置,改历工作在明代实际并未完成。
在天文历法上,徐光启分别介绍了古代托勒密和当代第谷的两种地心说,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历法的融会贯通主持编译了《崇祯历书》。书中采用的是第谷体系。不过这个体系仍然把地球当作太阳系的中心,认为日、月和诸恒星都在围绕地球运动,而五星则作绕日运动。
此外,《崇祯历书》还包含有大地为球形的思想,叙述了大地经纬度的计算及球面三角法,指出了太阳近远地点和冬夏至点的区别,采用了蒙气差修正数值。
九、郭守敬(1231年-1316年),字若思。邢州邢台县(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)人。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、水利工程专家。
早年师从刘秉忠、张文谦,官至太史令、昭文馆大学士、知太史院事,世称“郭太史”。元仁宗延祐三年(1316年),郭守敬逝世,享年八十六岁。著有《推步》《立成》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。
郭守敬在天文、历法、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自至元十三年(1276年)起,他与许衡、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,历时四年,制订出《授时历》,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,通行三百六十多年。为修订历法,郭守敬还改制、发明了简仪、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。
至元元年(1264年),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,更立闸堰,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。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,郭守敬任都水监,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,耗时一年,完成了全部工程,定名通惠河,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。
1970年,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“郭守敬环形山”。1977年,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“郭守敬小行星”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“郭守敬天文望远镜”。
主要贡献:郭守敬的主要贡献在天文学、地理学、水利学、数学、光学这五个方面。郭守敬是元朝水利工程专家、天文学家、数学家,主要作品有《授时历》《立成》《推步》等。
在天文学方面,郭守敬运用自己改造的天文仪器,进行了精密的天文观测。其中,四海测验最为知名。
八、李淳风(602-670年),道士,岐州雍县人。唐代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、易学家,精通天文、历算、阴阳、道家之说。
隋仁寿二年(壬戌年)(602年),李淳风生于岐州雍,自幼聪慧好学,博览群书,尤其精通天文、历法、数学等。唐高祖武德二年(619年),李淳风经推荐成为唐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。
唐太宗贞观元年(627年),25岁的李淳风上书,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《戊寅元历》提出18条意见,太宗采纳7条意见,授于李淳风将仕郎,入太史局供职,鞠躬尽瘁40年。
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。他的名著《乙巳占》,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。他和袁天罡还被传说为《推背图》的作者。咸亨元年(670年),李淳风卒,唐高宗李治又颁“追复诏”,追复李淳风为“太史令”。
主要成就: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、注解最早数学教材《周髀算经》《古算十经》。
七、一行(公元673年~公元727年),唐朝僧人。中国唐朝著名天文学家和释学家,本名张遂,魏州昌乐(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)人。谥号“大慧禅师”。
一行少聪敏,博览经史,尤精历象、阴阳、五行之学。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,素多坟籍。一行诣崇,借扬雄《太玄经》,将归读之。数日,复诣崇,还其书。崇曰:“此书意指稍深,吾寻之积年,尚不能晓,吾子试更研求,何遽见还也?”一行曰:“究其义矣。”因出所撰《大衍玄图》及《义决》一卷以示崇。崇大惊,因与一行谈其奥赜,甚嗟伏之。谓人曰:“此后生颜子也。”一行由是大知名。
一行还是一位重视实践的科学家,他使用的科学方法,对他取得的成就有决定作用。一行和南宫说等人一起,用标杆测量日影,推算出太阳位置与节气的关系。一行设计制造了“复矩图”的天文学仪器,用于测量全国各地北极的高度。他用实地测量计算得出的数据,从而推翻了“王畿千里,影差一寸”的不准确结论。
六、袁天纲(生卒年不详),益州成都(今四川成都)人,隋末唐初玄学家、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。
袁天纲少孤贫,在隋朝曾为资官令,入唐任火井令。据说袁天罡所算所推极为应验,于贞观八年(634年),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作为智囊。传说他善“风鉴”,即凭风声风向,可断吉凶,累验不爽。唐太宗将他与西汉学者严君平相提并论。
袁天纲精通面相、六壬及五行等。据新旧《唐书》记载,他曾给年幼的武则天看相,言其“可为天下主”。
著有相书、天文书、风水书多本,其中有《九天玄女六壬课》《五行相书》《易镜玄要》《三世相法》《袁天纲称骨歌》《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》等,但大多已亡佚不可见。贞观十九年,袁天罡卒于火井县县令任上。
五、祖冲之(429年—500年),字文远,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、天文学家。祖冲之祖籍范阳郡遒县(今河北涞源),为避战乱,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。祖昌曾任刘宋的“大匠卿”,掌管土木工程;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,学识渊博,受人敬重。
祖冲之于公元429年生于建康(今江苏南京)。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,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、数学知识。在青年时代祖冲之就博得了博学多才的名声,宋孝武帝听说后,派他到“华林学省”做研究工作。公元461年,他在南徐州(今江苏镇江)刺史府里从事,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、公府参军。
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(今江苏昆山东北)任县令。在此期间他编制了《大明历》,计算了圆周率。宋朝末年,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,此后直到宋灭亡一段时间后,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。
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,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,受四品俸禄。鉴于当时战火连绵,他写有《安边论》一文,建议朝廷开垦荒地,发展农业,安定民生,巩固国防。公元500年祖冲之在他72岁时去世。
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在数学、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。此外祖冲之精通音律,擅长下棋,还写有小说《述异记》。祖冲之著述很多,但大多都已失传。
祖冲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。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。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,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“祖冲之环形山”,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“祖冲之小行星”。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,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《大明历》及为《大明历》所写的《驳议》中。
在祖冲之之前,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《元嘉历》。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,发现《元嘉历》存在很大的差误。于是祖冲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,宋孝武帝大明六年(公元462年)他编制成了《大明历》。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始终没能采用,直到梁武帝天监九年(公元510年)才正式颁布施行。《大明历》的主要成就如下: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,首次把岁差引进历法,测得岁差为45年11月差一度(今测约为70.7年差一度)。岁差的引入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。定一个回归年为365.24281481日(今测为365.24219878日),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(公元1199年)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,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。
四、张衡(78年—139年),字平子,南阳郡西鄂县(今河南省南阳市)人。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、发明家、地理学家、文学家,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。
举孝廉出身,历任郎中、太史令、侍中、河间相等职。晚年因病,入朝担任尚书。永和四年(139年),逝世,享年六十二岁。北宋时,获封西鄂县伯。
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《灵宪》《浑仪图注》等;数学著作有《算罔论》;文学作品以《二京赋》《归田赋》等为代表,与司马相如、扬雄、班固并称“汉赋四大家”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有《张衡集》14卷,已经散佚。明代学者张溥辑有《张河间集》。
张衡为中国天文学、机械技术、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,发明了浑天仪、地动仪,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,后人誉为“木圣”(科圣),由于他的贡献突出,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“张衡环形山”,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“张衡星”。
三、贾逵(30~101年),字景伯,东汉学者,扶风平陵(今陕西咸阳西北)人。父亲贾徽是西汉著名学者刘歆的学生,造诣颇深,著有《左氏条例》一书。贾逵在父亲的教诲下,自幼埋头读书,专注于五经(《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)之间。20岁左右,他已能背诵五经正文和《左传》一书。后来,他终于继承父业,成为东汉时期古文经学的倡导者。
自汉武帝时起,人们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逐渐发展成一门学问——经学。西汉末年,经学分为今文、古文两大学派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废止古文,倡导今文,贾逵却一直从事古文经学的研究。他把多年来研究的成果《左传解诂》、《国语解诂》献给汉明帝,以图步入仕途,但因当时古文经学没有地位,倍受到冷落。
当时,谶纬神学的空气弥漫朝廷,儒生们以此获取高官厚禄。贾逵在受到挫折以后也改变态度,把自己的学问与当权者的需要结合起来。他借故宫殿上落了五彩雀鸟,写了《神雀颂》一文,博得明帝欢心,被拜为郎(皇帝侍从),进入兰台,与当时的著名学者班固共事。汉章帝即位,“雅好文章”。
建初元年,贾逵奉诏到白虎观、云台为章帝讲授《古文尚书》和《左传》。他利用朝廷尊信谶纬,说《左传》不但可以告诉人治国的道理,而且可以证明刘姓是帝尧的后裔。汉章帝非常赞许此说,赐500匹帛给贾逵做为奖赏。还下令让原来学习《公羊传》的20位高才生跟着贾逵学习《左传》。
贾逵治学以训诂为主,他十分重视用《尔雅》的释词方法来注释经籍。其次,他努力把各家学派观点综合起来研究,求同存异,消除门户之见。他撰写《尚书三家异同》,综录了欧阳、大小夏侯三家的观点;又撰写《齐鲁韩诗与毛诗异同》一书,综录了齐诗、韩诗、鲁诗、毛诗四派的观点;他还注释了不被当时学者重视的《周礼》一书,写了《周礼解诂》。
建初八年,汉章帝在贾逵的影响下,诏令诸儒选高才门生教习《左传》、《谷梁传》、《古文尚书》、《毛诗》等。促使了不被今文学派承认的古籍开始在社会上流传。贾逵的这些努力,无疑促进了学术事业的发展,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古文经学的研究人员。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《说文解字》,就是他的学生许慎所作。
贾逵一生著述达百万字,后世人称之为“通儒”。另外,他还是一位天文学家。他提出月球运行是不等速的,需要根据实测结果来校正历法。主张历法推算应以标志太阳运行轨道的黄道为依据,以黄道来计算日月运行。他的论述提出了历法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观点,表达了阴阳合历,以阳为主的基本原理。这在当时确是一个杰出的创见。元和元年,贾逵在西汉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了黄道铜仪,由此可确定黄道宿度。后来的张衡就是根据贾逵的黄道铜仪制造出比较完善的浑天仪。
二、落下闳(前156年—前87年),字长公,汉朝西汉时期天文学家,巴郡阆中(今四川阆中)人。
落下闳醉心于天象观察,后在家乡小有名气。汉武帝元封年间(公元前110~前104年)为了改革历法,征聘天文学家,经同乡谯隆推荐,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他和邓平、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,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。而后此历被汉武帝采用,于“太初元年”颁行,故称其为“太初历”。
《太初历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,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。而落下闳在天文学、数学、农学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,也已经被学术界公认,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“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。”
落下闳还提出浑天说,创新中国古代“宇宙起源”学说;发明“通其率”,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。
一、石申,生卒年待考。又名石申父、石申夫或石申甫,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、占星学家,开封人,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。著有《天文》八卷(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《石氏星经》)等。《天文》八卷与甘德的《星占》八卷,合称《甘石星经》,《甘石星经》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。
人物简介: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大行星的运行,发现其出没的规律,记录名字,测定了121颗恒星方位,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。经过长期观测,详细考核,测出恒星138座,共810颗。
《开元占经》载石氏中官62,外官30,加上28宿,共计120座。同时给出了石氏星表这120座的121颗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。
原著《天文》八卷,早佚。后人拾遗补阙,把它与甘德的《星占》八卷,合称《甘石星经》,又名《星经》,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《道藏》一书,题名为《通占大象历呈经》。今存的《甘石星经》为2卷,其中虽有一些后人增添润色之辞,仍不失原书面貌,是一部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文献。
石申、甘德的研究成果为历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视,在正史的天文志类中,引用了他们大量的研究成果。月球背面的环形山,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。其中选用了五位中国人的名字(其他四位分别是祖冲之、张衡、郭守敬、万户),因为石申对天文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,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宫。以石申命名的环形山,位于月球背面西北隅,离北极不远,月面坐标为东105°、北76°,面积350平方公里。
发布于:天津市